CCTV文化 > 视频中国 >

港通天下风正扬帆——对话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

发布时间:2022-07-08 12:18|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网络 |  |  阅读量:5328

风在港航——对话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

香港的风在扬帆。

对话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港口是航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宁波的中国港口博物馆是一座讲述港口历史、展示港口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航海日的起源与郑和下西洋有关。郑和的船队使用宁波制造的船只。

记者:中国的航海日定在7月11日,因为这是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港口博物馆基本陈列序厅有一尊郑和浮雕。和宁波港有关吗?

冯毅:在港博会的基础展“香港穿越世界——中国港口史展”中,序厅里不仅有郑和的浮雕,还有很多与郑和有关的实物和资料,比如明代的木雕雕像、郑和宝船模型等。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与宁波有很深的关系。郑和七下西洋使用的船只之一巴陵舰是浙江舰,主要由明州建造。船造好后,装上明州驻军的士兵和船工,以及为下西洋购买的龙泉青瓷。从邕江口北上太仓,加入郑和船队,扬帆起航。

此外,宁波民间传说和古代史书中都有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永乐年间,由于日本侵略者对南直隶和浙江沿海地区的掠夺,明太祖成祖派遣郑和与东方交涉。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包括史书和地方志,粗略统计有16种。郑和下西洋初步展示了郑和作为航海家的能力,为下西洋做了预演。

记者:一个港口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设施和功能,才能称之为港口?在我们的语言中,港口既可以指河港,也可以指海港。如果要追溯中国港口的起源,首先出现的是哪个港口或海港?

冯毅:港口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上运输的需求。因此,港口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备水路运输的地理条件,即有可通达江河湖海的水路;二是有供船只停泊避风的港湾,有供船只停靠、方便人货上下的设施;三是港口腹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力,周边人口聚集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产生一定的物资运输需求,具备造船能力。

港口是为航行服务的,所以它与人类的涉水活动和造船能力密切相关。要追溯港口的起源,必须考察人类原始的捕鱼、狩猎和水运活动。在我所熟悉的浙江,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跨湖桥遗址都有独木舟或桨的出土。例如,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八个断裂的木桨和一个看起来像独木舟的泥塑陶器。不远处的天罗山遗址出土了一个7000年前的独木舟模型和近30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木桨,大部分都比较完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一艘独木舟,距今约8000-7500年。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被称为“中国第一舟”。从这些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已知独木舟的航行能力来看,我个人认为如果要追溯中国港口的起源,最早的港口应该是河港。

从一千年前古老的张炬港,今天的宁波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顶尖的现代化港口。

记者: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2021年全球港口发展报告》,显示宁波舟山港吞吐量全球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十亿吨级港口。近年来在宁波发现的井头山遗址让世界震惊。宁波的海洋文化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如果要追溯宁波港的前世,可以追溯到哪里?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冯毅:井头山遗址是我国埋藏最深、发现最早的沿海贝丘,是先民适应海洋、开垦海洋的有力证明。这说明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地理位置上看,宁波位于东亚的世界几何中心,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有了这样的海洋文化基因,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江海相连的宁波,一定会有港口,形成一定规模的航运业。

宁波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张炬港。虽然史前宁波的海洋文化比较发达,但此时产生的原始港点只能算是港口的萌芽。从它的结构、功能和实际功能来看,它不是一个真正的端口。而且这些最初的港口并没有发展成为宁波的中心港口,而是随着其附属的史前聚落的迁移和消失而消失。直到战国时期,张炬港的兴起才代表了宁波真正的区域性中心港口的出现,也拉开了宁波港发展的序幕。

就地理位置而言,宁波港经历了从分港到三江口、甬江口、北仑东海岸再到舟山海域的转移和扩张。就港口形态而言,宁波港经历了从内河港、河口港到海港的扩散和转化;从港口的影响力来看,宁波港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地方港口到区域港口、国家港口乃至世界港口的转型升级。

记者:很多读者发现很多材料说宁波、北海、广西、邓州、山东等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导致对哪个港口是始发港的质疑。这个怎么理解?

冯毅:“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拓展不是一代人完成的,也不是一个地方或另一个地方主导的。它是阶段性的、普遍性的、发展性的,所以只有限定了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航线,才明确了在这个时空和这条航线上,哪个港口是“海斯”始发港。

如合浦是汉代西南航线的主要始发港,邓州(今山东蓬莱)是唐代北方航线的主要始发港,明州(今宁波)、刺桐(今泉州)、广州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始发港。

保护水下文物任重道远,通过文物讲述中国人的航海故事也任重道远。

记者:香港博览会有专门的展厅介绍水下考古的方法和成果。今年,国家修订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相比地下文物,博物馆展示和保护水下文物的难点在哪里?我们现在有没有保护水下文物的成熟技术?

冯毅:水下文化遗产是人类依托海洋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海洋文明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原始、最直接的展示。水下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博物馆展示和保护水下文物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复杂,时间跨度长,保护成本高,尤其是木质文物。我国水下考古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追赶阶段。水生木质文物不同于淡水或地下的木质文物,因为文物经过海洋环境的长期埋藏,已经严重退化,而且往往伴有盐蚀病。因此,应先去除水下文物中含有的硫、铁化合物等沉积物,然后及时进行脱水定型,改善其物理力学性能。

以香港博览会收藏的清代“小白礁1号”沉船为例。沉船“小白礁1号”于2014年被打捞出水,放置在中国港口博物馆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联合实验室进行科技保护。目前只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保护,而第二阶段(部件脱水成型)今年才刚刚开始,预计2026年完成。之后将进行三个阶段的船体组装和修复,可能会持续到2030年。整个保护工作跨越近15年,技术难度也非常大。

其次,水下文物往往损毁严重,有的体积巨大,对保护和展示的空间要求很高。小白礁1号沉船是一艘以龙骨和肋骨为主要结构的中型木质近海商业运输船。其船体长约20.35米,宽约7.85米,已打捞出236件船体部件。如此大数量和体量的文物,对建筑空间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保护和展示。因此,水下文物的保护和展示往往需要提前规划,整体考虑,分步实施。

记者:香港世博会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文物众多。如果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两件精彩的文物,你会推荐哪几件?

冯毅:我推荐战国青铜船和世界上第一台集装箱起重机。

战国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制作工艺复杂。他们综合运用了战国青铜时代典型的凿刻、镶嵌等复杂技术。铜瓢是盛酒的容器,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一直使用。这是一件出土于广西北部湾的骆越文化青铜器。这件青铜束身器的小腹主要纹饰为四组羽船纹,人物动态逼真,其服饰、器物刻画清晰。或东张西望,或奋力划桨,或登高举旗,似乎是一派凯旋的景象,劈波斩浪、飞渡大江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这种纹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是当时人越善船,水越发达的体现。为我们研究先秦时期船舶的发展、使用和水运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世界上第一台集装箱起重机由美国Pesco公司于1958年生产并投入使用。这座装卸桥是1987年12月因为南京港务局与一家美国公司合资成立南京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而引进的,2017年11月,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将此设备捐赠给香港博永久收藏,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这座装卸桥是见证世界集装箱运输和专用设备发展的标志性物件。在港口装卸设备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同时,它对中国港口和航运业的意义更加突出。它见证了中国港口体制改革模式的确立,见证了中国港口的开放,见证了南京的开放。南京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的成立,使南京港成为远洋港,促进了港口的大发展。为此,南京积极建设配套设施,发展临港产业。

目前,中国港口博物馆拥有15000多件文物,是中国收藏港口题材文物和资料最丰富的文化机构之一。我们正试图通过展览、教育和数字传播的方式,让这些历史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为实现深蓝中国梦做出最好的文化注解和诠释。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宋元明清

热词: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