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矿工”
“我的梦想是回到家乡,回到矿上,像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做一名矿工,为我国的能源事业做一份贡献”。最近,中国矿业大学一位毕业生的发言火了。赵,一个立志当矿工的毕业生,采矿工程硕士。毕业前夕,他在内蒙古霍林河南露天煤矿找到了一份采矿技术员的工作。放弃沿海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只想回到家乡的矿山,赵的选择让人民日报点赞,也引起了网友的好奇。7月7日,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赵,揭开了他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也听到了一个感人的四世同堂的“矿恋”故事。
决心成为一名矿工
这位硕士毕业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赵,1997年出生,内蒙古通辽人,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典礼上,他作为就业典型代表发言。
戴着大大的黑框眼镜,留着整齐的刘海,当赵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矿工时,许多网友大呼“我想不到”。《人民日报》评论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有的深入基层、扎根一线,有的学以致用、创新创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有网友评论,“名校硕士梦是矿工,体现了新时代人才的责任和担当。”“理想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希望我们国家能涌现出更多这样帅气能干的矿工!”
对于自己的选择,赵说,“在矿上工作是我儿时的梦想”。高考那年,他考上了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他总觉得实现梦想“硬件不够用”。所以在本科阶段,他瞄准了矿业系统最高学府之一的中国矿业大学。4年后,他考上了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是露天煤矿。
赵在读研究生期间,曾想尽办法进入各地矿山工作。先后到内蒙古的伊敏、白音华、霍林河、哈尔乌素、黑岱、天池能源等主要露天煤矿,到一线矿山通过参加各种学术、科研项目来打磨自己。2020年暑假,赵在新疆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矿待了一个半月。晴天他浑身是土,雨天浑身是泥。他总是与大型挖掘设备和一线矿工打交道,但赵觉得他乐此不疲。
大量的社会实践使赵对煤矿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在毕业生座谈会上,他提出建议,希望学校能在本科阶段给学生提供更多去一线矿山调研的机会。“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行业,做好职业规划。”
移动继承
四代人的矿感。
赵为什么一定要当矿工?原来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的“我的爱”。
赵的老家在吉林,他的曾祖父是当地露天矿场的一名普通矿工。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老人扎根一线,与煤矿打了一辈子交道。老人也深深影响了整个家庭。赵的爷爷后来继承父业,成了煤矿的一名操作工。
在赵的父亲那一代,他的学习条件要好一些。大学毕业后,父亲还是选择了去煤矿工作。他和同事、家人一起来到内蒙古鄂温克族,成为伊敏露天矿的第一批建设者。在荒凉的大草原上,父亲常常在矿上一呆就是半年。父亲经常跟他说:“如果不好好利用煤,冬天会冻死人的。不会吧!”
毕业后,赵很自然的去了煤矿工作。但他也承认,家人一度希望他能从事矿业研究,去沿海城市或者工作环境更好的地方。毕业季期间,赵还接到了多家矿业系统企业的邀请,“坐办公室”。但在他看来,他最好的选择还是回到家乡,回到家族三代人奋斗的一线矿山。“我觉得家族传承的不仅仅是矿工情结,还有一线露天矿!"
新时代理想
亲自参与采矿业的发展。
说起矿工,很多人想到的是“煤点”,这也是赵的曾祖父和祖父的形象。他小时候喜欢听爷爷讲他曾祖父的艰苦岁月:严冬在矿井里,寒风裹着矿渣和火药渣,让人无法立足,无法呼吸。有几天冷,零下三十多度的白发风呆了一天。
然而祖孙三代人的矿难故事,也写下了矿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总是给赵讲这些故事,眼里满是自豪。如今的露天矿山早已告别了手推车和铁锹的时代,各种大型机器和智能操作系统层出不穷。爷爷一直教育孙子们,一代代的坚持换来的是矿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家族不仅要继承矿山的基因,还要亲身参与矿业的巨变。
赵说,新时代的矿工需要不断积累知识,然后学以致用,推动煤矿行业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在矿业大学学习期间,他的导师周伟教授经常教导他的学生,“作为矿业大学的学生,当遇到问题时,你应该打开思维,大胆尝试自己解决,拿出一个矿工应该有的知识和态度。”研究期间,赵投入最多的是攻克各种技术难题。在参与伊敏露天矿高分子材料筑路的研究项目时,赵连续两个月在实验室苦干,寻找伊敏露天矿高分子材料的最佳配比。
“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我将谱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赵说。作为“第四代矿工”,他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融合现代信息、控制技术和采矿技术。为此,他应该像他的祖先一样,继承矿工的战斗精神,以科技为武器,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央视影音客户端
-
央视新闻客户端
-
熊猫频道客户端